這一組典型唐朝長安貴婦人,體態豐盈,面貌甜美,中間坐俑手持八出葵花鏡,極罕見;右邊仕女手抱小狗,形態自然優雅;左邊仕女婀娜多姿,長裙曳地,披帛繞肩垂曳。她們神情相應,雕塑藝術寫實的表達了貴族婦女奢侈閒逸的生活。(本文圖畫轉載自David W. Dewey《中國古代陶俑藝術》)
隋唐時期(五八一至九○七),為隋朝(五八一至六一八)和唐朝(六一八至九○七)兩個朝代的統稱,這段經歷數個盛世的時期,思想開放,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經濟等各方面領先當時世界,唐朝對外來文化兼容並蓄,更是世界中古史上璀璨奪目的文明朝代。
社會文明繁榮,國家設有專屬官署負責隨葬冥器,歷代沿置,晉有甄官署,隋屬太府寺,唐屬將作監。皇室大臣喪葬用的冥器也歸甄官署負責。隋代精美絕倫的白瓷白釉陶俑,與唐代華麗斑斕的唐三彩器物雕像,相信是出自甄官署指定的藝術工匠,才會有如此出類拔萃的藝術高度。
彩繪貼金 裝飾華麗
厚葬之風盛行,陶俑製作工藝也有高低之分,成熟工匠的優秀作品藝術水準高,成為甄官署指定為皇室墓園製作冥器的工匠。百姓商賈也各有選擇,宋朝《太平廣記》卷四八四《李娃傳》有記述當時長安城朱雀大街內東肆、西肆兩家經營喪葬冥器的店舖比試優劣,西肆不敵東肆。《唐會要》卷三八載:「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象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動,破產傾資,風俗流行。」唐朝社會以厚葬表達忠孝財富地位,各階層爭相仿效,從官府工署到民間作坊競相奢華,如此風俗使陶俑製作更放異彩。
隋唐陶俑是寫實雕塑藝術的高峰,雕塑手法豐富多變,工匠大量運用繪畫藝術,於陶俑上施以彩繪貼金,描金畫銀,裝飾華麗豐富。隋白釉陶俑與唐三彩陶俑更是這時期的獨特創造藝術。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冥葬制度因而變化,但厚葬風氣不減,題材較前朝秦漢更為豐富。不同地域陶俑風格各有不同,各有代表:隋朝洛陽鞏縣地區有最具代表的白胎施白釉陶俑,有精美絕倫的隋白瓷動物俑,有簡明利落的隋黃釉陶馬,西安則有彩繪貼金陶俑。盛唐時期長安洛陽的唐三彩造型釉彩各有特長,長安地區的唐三彩帶有玻璃光彩,高雅清新,造型比較洛陽地區更為豐富多變,雕塑藝術更為生動寫實,這區域的三彩藍釉顏色是淺寶石藍色,非常美。長安貴婦陶俑造型奇特,美妝彩服,豐富表現了繁華而開放的盛唐氣象;陝西鳳翔縣出土的仕女俑一般不超過五十公分,這區域出土的陶俑大多數彩繪保存非常完好,仕女俑雕塑造型受到繪畫藝術影響最為深刻。河南省出土唐三彩釉彩較陝西省為厚而釉色也較濃潤,特別是藍釉為深寶藍色;鞏縣白胎陶俑精細,藝術水準非常高,白胎馬以六十公分左右最為俊美;山西長治代表性的有灰胎胡人騎駱駝俑,駝上胡人經常有猴子或獵狗相伴,造型生動活潑,盡顯中亞地區商旅風貌。隋朝統一中原,隨葬條例仍延續北齊、北周的儀仗隊陪葬習俗。迨至唐朝,除了跟隨前朝冥葬制度外;俑也出現更多不同造型,有受到佛教影響於盛唐開始出現的天王俑,有通過絲綢之路與周邊各國經濟文化交流而浮現的音樂俑、胡騰舞俑、胡旋舞俑、說唱俑、馬球俑、駱駝、胡人俑,也有來自非洲的黑人俑、粟特人在中國經商的陶俑器物等等。唐朝陶俑「胡化」也是時尚,社會文明開放,仕女流行穿胡服,如小袖窄衣、着男裝、騎馬出行等,男裝中的翻領皮衣、靴子、番帽更是多有所見。這時期東西文化的交流出現了種類更豐富、形象更逼真的陶俑,有許多屬於首次發現,異常珍貴。
隋俑秀美 高貴典雅
隋朝陶俑藝術延續了北周、北齊的清秀風格,陶俑秀美修長,馬匹駱駝尺寸主要在一尺左右。隋朝陶俑典雅文靜,藝術創作深受佛教藝術影響,隋代佛教之盛,遠非南北朝可比。文帝即位後,立刻下詔修復北周武帝廢佛時所摧毁的寺宇與佛像,佛教造像之風大盛。煬帝雖荒淫暴虐,但對佛教仍極推重,對佛教藝術更是大事鼓勵,隋代造像盛况空前。這時期佛教藝術對陶俑雕塑影響深刻,隋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是施白釉陶俑,其次黃釉。一九五九年河南安陽隋朝張盛墓出土的白瓷及一對胎質細膩釉色光亮潔白的白釉文官俑(現藏河南省博物院),文官俑底座就是佛教中代表潔淨和平的蓮花座。動物俑更多的採用佛教中代表無畏與偉大的獅子及無限力量的大象,而且都賦予蓮花座,造型釉色讓人讚歎於隋朝白釉到達如此高的藝術水準。世界各大博物館也偶見隋白釉女俑,有手抱香薰爐,也有手持鉢盂,或抱樂器。女俑大多面目清秀,瘦長秀逸,朦朧微笑,穿窄袖衣襦,髮梳平髻,開額,胸前垂帶,精美細緻。貴族婦人白釉俑多穿寬袖大衣,裹胸襦裙,髮作三層平雲(髮式如三層雲朵樣子),開額較闊,高貴典雅。黃釉儀仗隊伍也是隋朝陶俑代表作之一,黃釉陶馬最為精緻,線條簡明利落,掛小鈴鐺,馬披長鞍韉,俊美精緻。
唐朝陶馬 勻稱矯健
唐朝陶俑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藝術是唐馬與貴婦俑。唐朝馬品種優良,體型矯健,自漢武帝從大宛、突厥引入良馬配種改良,正是:「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天馬呼,飛龍趨,目明長庚臆雙鳧。」(李白《天馬歌》)唐朝馬結合了英勇與俊美,使得唐朝貴族趨之若鶩,不惜千金代價追求上乘汗血寶馬。盛唐陶馬的造型雕塑是寫實藝術的最高峰。唐人懂馬,不僅有唐太宗昭陵六駿,唐朝墓葬的陶馬與三彩馬也各擅勝場。唐人愛馬風氣盛行,詩人各有吟詠,如李白醉酒抒懷:「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杜甫形容駿馬馳騁萬里:「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詩》)可見馬匹在唐代的崇高地位。唐代陶馬形態或立或行,或提腿,也有長嘶或嚙膝,肌肉勻稱,比例完美,其神俊矯健之姿,千載之後,猶能再現當年藝術激情,直擊今日之觀者。
唐俑豐滿 紅梅妝盛
唐代婦女生活在富足開放的社會,貴婦們趨時愛美,特別注重髮式新奇與面部修飾,婦女髮式千奇萬變,髮髻之上插飾各種珠翠花釵、步搖、梳子之類。畫眉是唐朝婦女重要的日課,唐玄宗曾命畫工繪十眉圖,士庶爭求新樣式。唐朝婦女還講究面部化妝,有額黃、花鈿等,額黃是在前額髮際塗黃粉,或在眉中畫月心,花鈿是用金銀珠寶等各種材料製成薄片,剪刻成各種圖案及樣式,貼在額頭、眉心、兩頰等處。宮中婦女流行紅梅妝,武則天稱帝時候,詔敕多出上官婉兒之手(時稱內舍人),上官婉兒因違忤旨意,罪犯死刑,武則天愛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處以黥面刑罰。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裏有一段記載:「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製,以掩黥跡。」昭容上官氏即上官婉兒。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畫上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卻益加嬌媚,美艷出衆,宮女們相互仿效,「紅梅妝」盛行起來由此流行。唐朝長安貴婦陶俑雕塑忠實的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時尚風氣,大多長安貴婦陶俑額上畫有花朵,造型浪漫美艷;盛唐以腴為美,陶俑雕塑體態豐滿,面頰圓潤,高雅富貴,盡顯盛唐氣象,也折射出唐人的審美觀。女俑雕像多彩多姿,表情妍麗,儀態溫婉端莊,高雅大方。唐代女子的衣服色彩鮮艷,以金線銀線繡花,以石榴染色,圖案則花樣百出,輕紗薄帛,可說是中國古代女性中最為大膽和性感的。貴族婦女奢侈閒逸的生活時尚,也在陶俑中得到了絕妙體現。
隋唐陶俑變化多端,造型多姿多彩,經過雕塑工匠的精琢細刻,成為見證時代的傳世文化命脈。
(本文圖畫轉載自David W. Dewey《中國古代陶俑藝術》。作者是松豐堂負責人。)
來源:明報
Yorumlar